
为什么深圳如此重视文化建设?因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,表面上看很“软”,但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伟力。文化建设是我国一个战略重点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,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,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、管理权、话语权等。深圳“2020方案”,是深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,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新举措,是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。
所谓的“文化沙漠”的帽子早已丢掉,深圳人应该自豪,但不应该满足,更不能裹足不前。面对差距,该怎么办?也许我们应该从老一代“拓荒牛”汲取精神与力量!他们脚踏实地、开拓进取、兢兢业业,让深圳特区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。今天,要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,需要深圳人继承老一代“拓荒牛”的精神,沿着方案指明的道路,经过5年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进行文化建设,最终缩小并消除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差距。(西洲)
事实上,深圳的文化建设曾为人所诟病。有人曾称深圳是“经济的旺区,文化的沙漠”。这种说法一度很有市场。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是历史上深圳地区没有辉煌的文化成就;二是深圳经济发展迅速,但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成就的光芒,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。
此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,但对深圳来说很不公平。首先,比较起历史的沉淀和古文明的辉煌,深圳与北京、西安、开封等古都确实有相当大的差距。但是,深圳特区到现在也就三十多年历史,在这方面如何能与上千年的古都相提并论。另一方面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三十多年前,深圳不过是个边陲小镇,特区建立之初,解决市民温饱,让市民腰包鼓起来才是当年的头等大事,确实没有那么多精力顾及文化建设。但是,腰包鼓起来的深圳人,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扶持是不留余力的,“读书月”、“文博会”等就是最好的证明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,深圳的文化建设工作可以用“一日千里”来形容。如今,深圳改革开放的经历、开拓进取的精神、创新创业的号召以及设计感十足的建筑景观等,都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,在当代中国,有着深远的影响。“科技之城”、“创新之城”、“设计之都”、“创客之城”等标签证明,深圳不仅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巨大成功,在文化建设领域也有万众瞩目的成就。昔日某些人口中的“文化沙漠”,已成为中国的“文化绿洲”!
5年后,深圳的文化建设会是什么情况?恐怕不少人说不出个所以然,因为文化建设听起来很“虚”,“看不见、摸不着”,普通人难以形成具体概念。要让人看到将来的文化建设,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诠释。今年1月,《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(实施方案)》正式印发。该方案对深圳文化发展战略和策略做出顶层设计,是未来5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。遵循方案,脚踏实地、踏踏实实干事,就能让城市文化建设工作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
今日,深圳的创新文化在国内独具特色,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,深圳的创新氛围浓厚,培育出了不少如“创意十二月”的文化品牌,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。但是,随着城市定位的提高,深圳不止要跟国内优秀城市相比较,还要与国际发达城市较长短。一番比较下来,深圳固然有一定优势,但是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。深圳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,例如公共博物馆、人均图书馆藏书量还不及纽约的1/3。在教育方面,深圳的高等院校的质量和数量,不要说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,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也大有不如。在社会科学方面,深圳的社科院在副省级城市中规模最小,编制仅有37人,不说跟北京、上海比,就是与成都、杭州比,差距也非常大。这些问题,是深圳在打造与“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相匹配的文化强市过程中不可避免、必须解决的。深圳推出“2020方案”,就是市委市政府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,不回避问题,踩着坚实步伐跟上国内外文化领先城市的壮志雄心的具体体现。